守护浙声活化石:数字技术让乡音“声”生不息
日期:2025-09-19 22:32:29   来源:星空网站

  浙江,作为吴越文化的核心区域,蕴藏着极其丰富且多样的方言资源,其音韵绵长、意蕴深厚,如同一部活着的声音史书。这些方言不单单是日常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这片土地千年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每一句方言中都沉淀着古老的历史传说、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与深厚的地域认同感,它们共同构成了浙江文化多样性与传统延续的重要纽带。

  然而,在普通话全面推广与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双重影响下,浙江方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十里不同音”本是浙江语言生态丰富性的真实写照,但如今也成为其脆弱性的体现。尤其在偏远地区和使用人口较少的土语点,方言正以惊人速度走向濒危,系统性保护已刻不容缓。统性、科学化的语言保护工作,已不仅是一项文化任务,更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程。

  在这一背景下,浙江工商大学“数赋浙音·‘声’生不息”暑期社会实践团积极做出响应习关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以数字化为抓手,深入全省11个地市、49个方志驿站,走进金华白沙村、温州童谣馆等方言文化现场,扎实开展了方言保护与传承的实地调研与实践工作。

  实践团一行39人,在7月至8月间,通过问卷、访谈、录音、影像等多种方式,采集了大量一线语料与社会数据。在杭州上城区方志驿站,队员们清晨即起,专注聆听并记录老人们用淳厚杭州话唠家常的鲜活场景;午后,他们向驿站管理员认真请教方言档案的归类与数字化整理方法;傍晚放学时分,又随机寻访过往学生,耐心询问如“外婆”等日常词句的地道方言表达。在温州,团队聚焦独具特色的瓯语童谣,先后走访了数位非遗传承人和长期从事社区文化工作的有关人员,围绕童谣的传承现状、保护难点及其数字化存储与传播的可能性展开了专项调研。而在金华白沙村,队员们不仅系统记录了当地方言在日常交谈、集市交易中的使用实态,还深入参与了地方节庆仪式,全方面了解方言在民俗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探究方言与地域文化认同之间深刻而内在的联系。

  调研过程中,团队遭遇了多重挑战。部分地区方言晦涩难懂,语言沟通成为首要难题;调研日程紧凑,加之样本点分散,也为数据采集带来了很大压力。面对这些困难,成员们灵活运用身体语言、现场手绘示意图等方式辅助交流,并积极寻求略懂普通话的当地人作为“翻译”桥梁,有效克服了沟通障碍。尽管时间紧张、任务繁重,全体成员仍齐心协力,高效达成目标,并采集了数量可观的方言音频与视频素材,为后续建立方言资源库奠定了坚实基础。

  问卷设计紧扣调研目标,涵盖了20项量化指标、30个民俗方言词条,并引入8类数字化保护方案供民众选择。在绍兴兰亭,队员们使用专业设备录制了老人用方言吟诵《兰亭集序》的珍贵片段;在丽水松阳,他们与村民共同传唱山歌,同步采集发音数据——这些素材均为方言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团队共收集有效问卷600余份,录制方言音频及视频素材数小时,积累了丰富且珍贵的一手语料与研究数据。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系统整理与初步分析,团队不仅清晰呈现了多个方言点在当代社会中的使用状况与演变趋势,还深入总结了各地方志驿站及方言文化特色站点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现实挑战。

  调研发现,当前方言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实践层面仍存在诸多瓶颈,例如不一样的地区间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资源难以整合与共享;已有数字资源开放程度较低,利用效率不高;缺乏可持续的运营模式,使得许多项目在初期建设后难以长期维系。这样一些问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方言数字资源的全面应用与深度开发。

  团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构建统一规范的声音档案标准、推动平台间数据互通与资源共享、探索“政府-高校-社区”多方协同的可持续运维机制等初步建议,为深化浙江方言数字化保护与活化传承提供了方向性参考。

  本次实践不仅为浙江方言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扎实的案例与路径参考,也全面锻炼了成员的项目设计、组织协调、跨文化沟通及实证研究能力,逐渐增强了文化自觉与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为传承浙江方言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

  “数赋浙音 ‘声’生不息”实践团用专业与热情,让古老乡音穿越时空,在新的媒介中回响,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刻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对文化传承的担当与使命。在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之下,浙江方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凝聚乡情与文化认同的坚固纽带,在之江大地声声不息、久久传扬。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