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将技术红利转化为组织内生的敏捷基因,构建效率、数据、成本、增长四位一体的核心竞争力——这正是教育数字化变革的核心逻辑。
在近期一场商演现场,知名数字化转型专家正松老师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其本质是重构‘人、货、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即重构师生、内容、场景的协同生态,通过数据流动实现全链路价值跃升。”
2025年被称为“智慧教育元年”,我国教育数字化正经历从转化阶段、转型阶段并行,加速迈进智慧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浏览量已突破405亿次,成为全世界最大教育资源库,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快速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了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突破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战略目标。
该文件确立了“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发展理念,聚焦于“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战略方向。
教育部计划构建“四横五纵”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布局,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四大领域和德智体美劳五大版块建设汇聚精品资源。这一布局将打破传统教育资源壁垒,实现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
5月16日,《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并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标志着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入新阶段。
白皮书系统梳理了我国数字教育的发展历史、发展的策略与实践探索,为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描绘了清晰蓝图。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技术赋能下的教育流程重构。正松老师在多次商演中强调:“零售业通过AI降低60%人力成本的经验,在教育领域同样适用——智能评测替代人工批改,可释放教师30%精力转向创新教学。”
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99.5%的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超过21万所学校实现无线覆盖。这些数字基础设施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个性化学习革命。国家平台通过学情画像实现“一人一策”,如上海闵行区的“闵智作业系统”为不一样的学生推送差异化习题,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无效学习负担。
虚拟融合的教学创新也在不断涌现。虚拟仿线余门学科,VR实验室使学生能够“沉浸式”操作高危实验;教育元宇宙整合VR、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起泛在化学习空间。
中山大学建成290间智慧教室,支持多校区实时互动教学;医学教育引入数字孪生患者系统,动态生成病例与体征数据。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塑未来教育的形态。
教育数字化转型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对教育生态的整体重构。正松老师提出的“师生—内容—场景”三维重构框架正在实践中获得验证: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逐步转向“学习设计师”。2023年暑期,全国1600万教师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参与研修,反映出规模化培训已见成效,但转型的真正突破仍需从“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至“知识创生”能力的系统构建。2025年7月,山东省发布“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计划建设300所AI应用领航校,培养1000名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并开设全学段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构建高水平“人工智能+”学科体系,致力于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范式”。教学场景也在持续创新,云端学校、智造空间、未来学习中心等新型教学组织不断兴起,“人工智能+X”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逐步落地,推动教学形态向泛在化、个性化演进。正松老师对此强调:“未来的教育竞争,重点是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数据资产化与服务场景化,最终目标不是产出标准化产品,而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生命体。”
中国教育数字化不仅在国内深入推动,也在热情参加全球数字教育治理。2025年5月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显示,55.6%的国家正在打造AI教育课程教学体系,37.5%的国家开发了面向教育应用场景的人工智能资源、产品和服务。
中国在国际数字教育舞台上的影响力慢慢地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持续丰富国际课程资源,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平台对接。持续实施的“慕课出海”行动,推动与国外知名高校共建高水平课程。
中国还持续办好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国际A与教育会议,建好用好世界数字教育联盟、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这些举措正在增强中国数字教育的全球影响力。
全球数字教育研究的热点也反映出这一领域的未来趋势:“生成式AI加速跨学科融合”、“元宇宙技术催生智慧学习范式”、“数字教育改变学习行为认知”等入选“数字教育研究全球十大热点”。这些趋势与中国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
尽管成就显著,但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仍面临多重挑战。资源均衡问题尤为突出,“慕课西行计划”已为中西部地区高校提供超过4.5万门课程,但仍有60%的学校面临技术更新,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同样关键。2018年发生的百万学生信息泄露事件敲响了警钟。欧盟《生成式人工智能法案》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强育AI系统需严格遵循数据最小化与准确性原则,这也对中国教育数字化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正松老师建议借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把握三阶段跃迁路径:
教育部也提出“四个聚焦”战略深化措施:聚焦理念更新,推动教师角色转变;聚焦评价改革,实现教情动态优化。
正如正松老师所强调的,未来教育的竞争在于能否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让数据资产化、服务场景化,最终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生命体,而非标准化产品。随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的深入推进,中国教育正朝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道路迈进。
广东省中山市整合30项智能服务打造“教育信息港”,上海市长宁区打通K-15全周期学生数据,这些实践印证了正松老师提出的“联结为先、合作破壁”的理念。